後腦勺一直抽痛?偏頭痛還是枕神經問題?你該知道的6種頭痛症狀與舒緩方式
- 有醫靠
- 2天前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
【有醫靠衛教健康 編輯部報導】你是否經常感到後腦勺抽痛、脹痛,甚至影響到視力與情緒?長時間用眼、熬夜加班、滑手機成癮等生活,頭痛已悄悄成為現代人的文明病。根據統計,超過九成的頭痛並非重大疾病,而是與壓力、焦慮、姿勢不良、睡眠障礙等因素有關。其中,後腦勺頭痛是最常被忽視卻也不容小覷的一種類型。
本文將介紹腦勺痛的4大常見原因,包括枕神經痛、肌肉緊張型頭痛、頸因性頭痛等,並進一步分析常見頭痛位置與對應的舒緩方法,幫助你更快找出病因,擺脫反覆頭痛帶來的困擾。
後腦勺頭痛的4大原因
後腦勺頭痛可能來自多種生理結構異常或生活習慣失衡。以下是常見4大元兇:
肌肉緊張型頭痛
適用於長時間姿勢不良或處於高壓環境者。
疼痛會擴及後腦勺、頭側與前額。
與顱骨外圍肌群長期收縮、血液循環不佳有關。
頸因性頭痛(Cervicogenic Headache)
多因頸椎退化、長期低頭、頸部受傷或滑脫等所引發。
疼痛從頸部延伸至後腦勺、肩膀。
是低頭族和久坐上班族常見的慢性困擾。
枕神經痛(Occipital Neuralgia)
為枕大神經或小枕神經受到壓迫或發炎所致。
典型症狀包括後腦勺抽痛、刺痛感,甚至頭皮觸感異常。
誘因包括揮鞭傷(車禍)、頸關節退化、腫瘤等。
其他人也看了:後腦勺痛到影響生活?枕神經疼痛症狀、原因及舒緩方法一次看
叢發性頭痛(Cluster Headache)
雖主要表現為眼眶周圍劇痛,但也可能延伸至後腦勺。
誘因為抽菸、酒精、氣壓變化等,症狀通常於固定時間發作。
不同頭痛位置對應病因與舒緩方式
頭痛不是一種病,而是多種病徵的表現。若能分辨疼痛部位與伴隨症狀,更能對症處理、有效止痛。以下是6大常見頭痛型態與對應緩解方式:
1. 偏頭痛(Migraine)
症狀:單側搏動性抽痛,常伴隨噁心、畏光、畏聲。部分患者可能痛及後腦勺,且持續數小時至數天。
舒緩方式:維持規律作息、避免偏頭痛誘發食物(如巧克力、酒精)、增加有氧運動。
2. 消化型頭痛(Digestive-related Headache)
症狀:額頭兩側疼痛,常伴隨脹氣、噁心、食慾不振,甚至腹部不適。
舒緩方式:避免油膩宵夜、減少咖啡因與加工食品攝取,調整腸胃消化功能。
3. 鼻竇型頭痛(Sinus Headache)
症狀:臉頰、眉心、額頭壓痛,可能伴隨鼻塞、發燒、耳脹或上排牙齒疼痛。
舒緩方式:熱敷鼻竇區域、使用生理食鹽水清洗鼻腔、保持室內濕度。
4. 壓力型頭痛(Tension-type Headache)
症狀:前額與後頸緊繃,痛感為鈍痛、壓緊感,常見於長時間專注工作或久坐之後。
舒緩方式:規律休息、冥想深呼吸、睡前避免藍光暴露、調整枕頭高度。(推薦閱讀:青光眼早期症狀不明顯?破解迷思+視力保養6大招,護你的眼睛)
5. 緊張型頭痛(Tightness-type Headache)
症狀:整頭壓迫感,像被箍住般緊繃,延伸至太陽穴與後腦勺,常伴隨肩頸僵硬與注意力下降。
舒緩方式:肩頸熱敷、伸展運動、按摩顳部與後枕部肌肉。
6. 焦慮型頭痛(Anxiety-related Headache)
症狀:前額悶痛、壓力感明顯,多與情緒波動、焦慮、失眠或精神緊繃有關。(推薦閱讀:失眠治不好是找錯科?掌握4大類型與就醫科別,教你從根本改善睡不好問題)
舒緩方式:調整作息、減少咖啡因與精緻糖分、必要時諮詢心理醫師輔導。
後腦勺痛不容輕忽,抓對病因才能對症治療
當你感受到 後腦勺頭痛、抽痛或脹痛,別急著吃止痛藥了事。不妨先停下來想一想疼痛是什麼時候開始的?會持續多久?伴隨著什麼症狀?這些線索都是幫助醫師快速診斷的關鍵。
有醫靠 We Get Care 提供全年無休的線上醫師諮詢服務,無論你是需要初步評估、了解可能的病因與用藥方式,還是想獲得後續轉診建議,都能快速連線到專科醫師,幫你抓出真正的頭痛源頭,掌握健康主導權。
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、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,歡迎隨時與《We Get Care有醫靠》聯繫: pr@wegetcare.com
健康不漏接!歡迎加入《We Get Care有醫靠》社群:
參考資料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