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質疏鬆症與退化性關節炎易混淆!神經外科專家點兩者差異及治療方法
已更新:11月8日
神經外科專家方鵬翔醫師發現,許多民眾常混淆「骨質疏鬆症」與「退化性關節炎」。這兩種疾病通常與年齡有關,但它們是不同的慢性疾病,且治療方式也大相徑庭。儘管兩者可能同時發生,卻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。
什麼是骨質疏鬆症?
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影響全身骨骼的慢性疾病,通常沒有明顯症狀,因此常被稱為「無聲的殺手」。大多數人直到發生骨折後才發現自己患有骨質疏鬆症。根據神經外科專家方鵬翔醫師的說明,骨質疏鬆症的發展過程如下:
骨骼密度在20至30歲間達到頂峰,隨著年齡增長,骨量流失速度超過生成速度,導致骨骼逐漸變得脆弱。
女性在停經後,由於荷爾蒙減少,骨流失速度加快,風險更高。
骨質疏鬆症最大的危險在於骨折風險增加,特別是髖部、手腕和脊椎的骨折。
骨質疏鬆症的類型:
原發性骨質疏鬆症:與老化有關,是最常見的類型。通常表現為駝背、身高縮短(超過4公分)或頻繁的下背痛。(延伸閱讀:不可逆的骨質疏鬆!骨質疏鬆吃什麼?9個容易罹患骨質疏鬆的原因)
續發性骨質疏鬆症:由其他疾病或藥物引起,例如長期使用類固醇或甲狀腺功能亢進等。
預防骨質疏鬆症的方法:
攝取足夠的鈣質與維生素D。
保持定期運動,尤其是負重運動如健走或跑步。
曬太陽以促進維生素D的合成。
什麼是退化性關節炎?
退化性關節炎則是一種關節軟骨的退化性疾病。關節軟骨的長期磨損使得關節變得僵硬、發炎,並且伴隨疼痛和變形。神經外科專家方鵬翔醫師師強調,這是一種漸進性的退化,隨著年齡增長風險增加,但也可能因受傷、過度使用或不當使用關節而提早發病。(延伸閱讀:退化性關節炎如何保養與治療?3分鐘了解關節炎自我檢查、分級治療、飲食指南)
退化性關節炎常見症狀:
關節疼痛與僵硬,尤其是膝關節、髖關節和踝關節等負重關節。
關節腫脹和運動範圍受限。
天氣變化或運動過後,症狀可能加劇。
退化性關節炎不僅限於老年人,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,30至40歲的患者也逐漸增多,因此,年輕人同樣應該注意保護關節。
預防退化性關節炎的策略:
控制體重,減少關節負擔。
避免長期過度使用關節,保持正確的姿勢。
多攝取富含膠原蛋白的食物,以促進關節健康。
適度運動,如游泳或伸展運動,這些運動可以增加關節靈活性,而不會過度磨損。
骨質疏鬆症與退化性關節炎的區別
以下為兩種疾病的重點區別,便於讀者快速理解:
骨質疏鬆症:是影響全身骨骼的疾病,主要特徵為骨量減少和骨折風險增加。症狀通常不明顯,直到發生骨折。
退化性關節炎:是一種局部的關節疾病,關節軟骨磨損引發疼痛、僵硬和運動受限,症狀隨時間惡化,影響負重關節。(延伸閱讀:退化性關節炎免開刀!PCP細胞療法,擺脫軟骨缺損)
保健與預防同樣重要!
無論是骨質疏鬆症還是退化性關節炎,事前預防都至關重要。神經外科專家方鵬翔醫師建議:
骨質疏鬆症預防:攝取足夠的鈣質、適度曬太陽並進行適當的運動,如健走和重量訓練,以保持骨骼健康。
退化性關節炎預防:避免過度使用關節,控制體重,並保持運動的正確姿勢與節奏,選擇對關節友善的運動,如游泳和瑜伽。(延伸閱讀:用錯方式根本不會瘦!減重失敗因為「它」教練盤點5易瘦運動)
骨質疏鬆症和退化性關節炎雖然是不同的疾病,但都與年齡有關,且可能同時出現。通過及早預防、保持適度運動和健康飲食,可以大幅降低這些慢性疾病的風險。理解兩者的區別,有助於選擇正確的治療和保健策略,提升生活品質。
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、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,歡迎隨時與《We Get Care有醫靠》聯繫: pr@wegetcare.com
健康不漏接!歡迎加入《We Get Care有醫靠》社群:
諮詢專家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