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骨質疏鬆」成為新慢性病!提早篩檢骨鬆,健保自費標準一次懂
許多人都已經有遠離三大慢性病:高血壓、高血脂、高血糖的意識,然而近年台灣逐漸進入超高齡社會,常見慢性病再加「一低」:骨密度低。骨密過低容易引發骨質疏鬆,一旦跌倒就可能需要長期臥床、甚至失能!《We Get Care有醫靠》帶您深入了解如何預防骨質疏鬆。
取代三高!「它」納為新慢性病!
原本預計在2025年台灣會進入超高齡社會,但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,全台目前就已經超過25%縣市進入超高齡社會。根據我國衛生福利部指出,骨質疏鬆症目前盛行率為14.1%(男性10.4%、女性17.4%),神經外科專家方鵬翔醫師也分享,過往大家熟知的慢性病是三高(高血壓、高血糖、高血脂),但現在「骨質疏鬆」已經成為另一個新的常見的慢性病囉!
骨質疏鬆4部位易骨折!
一般來說,許多人會以為駝背或身高變矮(老倒勼 lāu-tò-kiu)是自然老化現象,直到發生骨折,才發現已經嚴重流失骨骼。神經外科專家方鵬翔醫師指出,常見骨鬆性骨折包含以下4部位:
此外,資料顯示,台灣每年大約有6萬人因為不小心跌倒或搬重物導致脊椎發生「骨質疏鬆性壓迫性骨折」。(延伸閱讀:脊椎骨折怎麼辦?需要開刀嗎?醫:7點必知原因、治療、預防、診斷重點)
拿捏骨質疏鬆治療2方向
骨質疏鬆的治療目的在於預防骨鬆性骨折,可分以分為兩類:「抑制骨質流失」及「促進骨質生成」。當骨質疏鬆性骨折風險過高時,醫師會建議病人開始用藥,不過骨質疏鬆藥物至少要服用1年以上才有效果,停藥可能導致骨質繼續流失。(延伸閱讀:不可逆的骨質疏鬆!骨質疏鬆吃什麼?9個容易罹患骨質疏鬆的原因)
1.抑制骨質流失藥物
雙磷酸鹽類藥物(bisphosphonates):可以蝕骨細胞活性、降低骨代謝率並且減少骨重塑,有分為口服和注射藥物。
RANKL抑制劑:為皮下注射藥物,可以干擾蝕骨細胞成熟,以達到預防骨質疏鬆
選擇性雌激素接受器調節劑(SERM):為口服藥物,仿造雌激素,抑制蝕骨細胞,讓停經後女性可以預防骨質疏鬆。
2.促進骨質生成藥物
促進骨質合成藥物(Anabolic agent):以注射針劑為主,含人工合成的副甲狀腺素,可以刺激骨質生成。患有癌症病史、高血鈣、腎功能不佳、懷孕和哺乳婦女不建議使用。
3.混合型藥物
鍶化合物(Anabolic agent):具有同時抑制骨質流失及促進骨質生成的效果。副作用可能導致靜脈血栓、冠狀脈栓塞,有相關病史者不宜使用。
骨質疏鬆打針要自費嗎?
骨質密度測定應以中軸型的雙能量X光吸收儀(DXA)為依據,檢測結果是以「骨質密度」比較「30~35歲骨質高峰期的成人」所計算出的T值(T-score)來判定:
正常:T值>-1
骨質缺乏:-1>T值>-2.5
骨質疏鬆症:T值<-2.5
我國在骨質疏鬆的健保補助上,若患者T值<-2.5,加上已有一處脊椎壓迫性骨折或髖部骨折,健保將補助「抑制骨質流失類型藥物」,若T值介於-1~-2.5之間,則需有兩處脊椎壓迫性骨折或髖部骨折,才能有健保補助。(您可能感興趣:燕爾禧—濃純即食燕窩)
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、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,歡迎隨時與《We Get Care有醫靠》聯繫: pr@wegetcare.com
健康不漏接!歡迎加入《We Get Care有醫靠》社群:
諮詢專家:
資料來源: